如何让“不想长大”梦想成真?

发布时间:2022-07-13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784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01

之前有个很火的生日文案“不管几岁快乐万岁”,身边也有朋友奔三的年纪生日蛋糕上插着“18”的蜡烛。

的确,谁不想永远当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这也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假想。

可你知道吗?现实中真的有那么一群人,从来没有长大过。

他们就是彼得潘综合症患者。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这是J.M. Barrie在1911年的小说《彼得潘和温迪》中的第一句话。他创造了彼得潘(Peter Pan)的形象,一个会飞的、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

成为彼得潘似乎是每个人心中的梦,因为青春如此美好,我们可能都有过“不想长大”的感觉,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长大成熟,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但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却还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他们无法承担成年人应有的责任,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回报别人。

这种情绪上的不成熟往往被隐藏得很深,他们拥有自恋的外表,很多人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感受到他们的不成熟。

他们身上最为关键的特征,就是对青春的理想化和对成年世界的拒绝。

因为他们认为,成人的世界充满了问题,希望能够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享受未成年人的特权。

未成年人是有特权的——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他人的照顾,可以不承担责任,可以做出种种情绪化的行为。

日本Abema TV做过一档节目,讨论了有关《亲子共依存症》的社会问题,在节目中一名33岁的男人なうた,本来从东大毕业的他有着美好的前程,但却选择了做一名月薪仅有7万日元(4千多人民币)的家庭教师。

当问到他这么低的月薪如何生存下去时,他回答说,妈妈会照顾好他的一切。

原来,已经33岁的なうた,依旧和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衣食住行全靠妈妈出钱,甚至还要和妈妈一起洗澡,这让观众们都感到非常惊讶和难以理解。

但这只是彼得潘患者的常规表现。

02

在如今这个强调“少女感”“少年感”的时代,患上“彼得·潘综合症”的“初成年人”好像都越来越多了,于是他们的父母就被迫又无奈地继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家长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向“成人化”呢?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从小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是让孩子学会了生活技能,还能在一件件小事中让孩子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处事不惊的淡定。

给孩子更多耐心

年龄意味着经验和和阅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经验远没有父母多,所以有些事情或许很难。而父母这种来得太快的批评和简单的代劳会打击孩子处理事情的自信,也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更多的依赖感。

向孩子传递“长大并不可怕的观念”

作为“过来人”的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有这样讨厌和害怕长大的情况,就要及时向孩子们传递更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精彩在于自我的发展和对世界的探索,而不在于年纪,真正美好的事物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说在最后,即使无论怎样否认年龄的增长,我们也还是要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这就需要做好自己当下的身份所要求的事情,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所以如果孩子成为了“彼得·潘”,即使父母有足够的能力,也不能扮演一个保护者。因为真正的爱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应包括适当地放手。

更多好文请查看心理咨询热点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