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由于基因构成的原因,一部分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旷野恐惧症。基因基础的“神经过敏症”因素会使个体更容易患各种焦虑障碍,其中也包括旷野恐惧症。早期的负面生活经历也会增加患病的可能性。对这种情况的精神分析常常强调童年经历的作用,并且认为早期产生的被压抑和无意识的内心冲突是这种障变态心理学碍的原因。然而,这种心理动力学解释的证据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旷野恐惧的易感性与成年时期的巨大压力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行为主义的解释
旷野恐惧是一种适应不良的习得性反应,即对特定情境产生条件反射的恐惧。对这种恐惧的极端概括可能会导致对所有熟悉的情境都产生恐惧。除此之外,恐惧常常导致回避,根据“双因素模型”,对所害怕的情境的回避会因为焦虑的减少而得到强化。获得“安全感”(常常在家里)所体验到的缓解会巩固回避反应,并且会增强家的正面“奖赏价值”(或“吸引力”)。还有一种类似的解释被称为认知过程。在某一特殊地点有过痛苦经历的人会将所有类似的环境视为有危险的。逃离到安全地点之后,关于创伤事件的想法可能会刺激个体想象将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的或更可怕的折磨情境。如果对危险的判断遍及很大的情境范围,个体会得出结论:躲避这种不幸的最好的策略是待在相对安全的家里。
旷野恐惧和安全感
Rachman 强调,与旷野恐惧相关的许多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试图达到和维持安全感的尝试。对旷野恐惧症患者来说,危险信号包括不断增强的生理唤醒症状、对拥挤的购物中心的看法,以及对楼梯或电梯的印象。Rachman 指出,许多治疗旷野恐惧症的行为疗法集中在危险信号强度的降低,他还建议增加恐惧情境的安全感信号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引发病情的因素可能与病情持续的因素大不相同。在旷野恐惧的案例中,几乎没有证据支持古德斯特恩等人的观点,即旷野恐惧是严重的人际冲突造成的结果,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家庭关系对病情发展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病情发作可能是某次创伤事件或个体安全感受到威胁造成的结果,而维持病情的可能是患者的个大因素。他人的同情反应,或者不让患者继续做那些令人不愉快的家务,可能都会使患者感到更加痛苦,并且使病情持续。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