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22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4747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发展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三种自我发展中。

1、生理自我

是个人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出生8个月的孩子不能把自己与周围事物分开,他玩弄的玩具和自己的脚趾并无不同,说明他们还无自我意识。后来逐渐“发现”抓、摸,咬自己的手、脚时,有被抓、摸、咬的感觉,而抓、摸、咬玩具无此感觉。这种初步的分化,有了对象化的意识。据研究,8~9个月的孩子已经对镜子里的形象感兴趣了:到10个月时可以主动地在镜子里看自己的形象,并想和镜子中的自己玩,但还不知道镜中的形象是自己。到2岁2个月左右,可确认镜子里自己的形象是自己(或认识自己的照片),并能用“我”字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所以,生理的自我大约在8个月至3周岁左右形成。孩子到3周岁的时候,开始出现羞耻感、妒忌心和占有欲等,并出现自我中心倾向,以自已为标准解释外界现象,认为外部者是为他而存在的。这时的自我意识是以躯体需要为基础的生理自我为主的。

2、社会自我

从3岁始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深的时期,也是社会自我迅速形成的时期。当儿童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后,以社会的观点认识和评价事物。这时,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这是孩子发展社会自我意识的好课堂,如孩子在一起玩办医院的游戏,有的扮演院长、有的扮医生、有的扮护土,还有的扮演家长或病人。孩子们的这类游戏,实际是对成人社会实践的模仿。他们在游戏中可以体会心情,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道徳规范。一旦进人学校,便进人了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不同于家庭,老师面向所有孩子,对孩子是一视同仁的,这就使孩子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而且产生责任感、义务感,有了纪律约束,好的受到表扬,做得不好,就受批评,从而发展了孩子们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发展和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一环,它可使孩子努力向上,发展自信、自尊、自爱,社会自我逐渐完善。

3、心理自我

从青春期到成年,心理自我迅速发展,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也逐渐成熟。在此期间,青春期性成熟使他们心理上产生剧烈变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有一种盲目的成熟感。这时,要求独立、平等、自尊,看待事物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客观为惟一标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提高了主观性和批判性。这个时期,想像力很丰富、抽象和思维能力增强,知识经验也相对增多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理想和信念。重视自我,珍爱自我,自我防卫,并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