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划分自我实现的层次时,个体的人格状况.需要满足的情况、高峰体验多少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标准。
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
人格是指长期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是指那些经常能够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或称“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样的人:他们具有“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高度的接受性”、“行为的自然流露”、“以问题为中心”“超然的独立特性”、“对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欣赏的时时常新”、“有较多的高峰体验”“深沉的社会感情”、“富有哲理的幽默感”、“富有创造力”等15个主要特征。马斯洛关于对自我实现的人的描述,使很多人望而生畏,因为的确很少人才能达到这个标准。其实,自我实现的普遍意义更加深远。
作为一种需要满足的自我实现
这是指在需要层次中,人的自我实现这一层次需要进人了满足状态。作为这种自我实现,不管是谁都有可能做到。只要你自己在对环境的积极适应前提下,潜能有所发挥,体验到了“忘我”的时刻,你也就经历了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也会处于非自我实现状态,这样的人可能有自我实现的时刻。这是指他们在某些时候也使自己需要的满足暂时地上升到自我实现需要优势的水平。不仅成年人能自我实现,儿童、青年也能自我实现。例如,青年学生在考试时、儿童在做游戏时,都可以有自我实现的时刻。但这种自我实现有别于作为一种人格状况的自我实现,后者是一种稳定的长期现象,一般只有成熟的成年人才能做到。
毎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体验到欢乐,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也是毎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状态一步步走近的目标;从自我实现的满足到自我实现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连续体,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培训学习请选择听心心理咨询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