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式的工作制度已经让打工人痛苦不已,而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还存在一段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时间,也在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那就是每天上下班所用的通勤时间。
“上个班已经精疲力竭,通勤为什么还要折磨我?”这是很多打工人的心声。
01为什么通勤让我们如此痛苦?
不管是地上交通还是地下交通工具,高峰期等车都让人抓狂。眼看着站台上的人越来越多,不用等车到站就知道自己接下来将成为「沙丁鱼罐头」中的一员,更大的可能则是根本挤不上这班车。
根据高德地图《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沈阳、天津和杭州的高峰期平均等车时间最长,都超过了13分钟,其中沈阳更是达到了17.5分钟。
宇宙的尽头到底是不是铁岭不知道,反正目前等车时间最长的是沈阳。
此外,步行距离往往容易在讨论通勤时长时被忽视。
「离地铁很近,离地铁站很远」这句话之所以成为吐槽大会中的爆梗,在于它戳中了通勤族心中的痛。
租房网站的帖子里,房东和中介永远说自己的房源靠近地铁站,实际入住后上下班步行距离着实让人怀疑人生,「直线距离500米,为什么我会走上半小时」。
合适的通勤步行距离会提升通勤幸福感,可事实并不乐观。全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步行距离都超过了800米,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天津甚至超过了1000米。
最后,与步行距离同样重要的,还有通勤时的换乘次数。
坐在直达的车上,即便距离远、时间久,通勤族们起码还有完整的时间可以做自己。
但如果换乘次数变多,每次上下班通勤好像就变成了一次定向越野。「坐什么方向」「哪个路口转弯」「哪个楼梯口最方便」,都成为通勤族必须考虑的问题。
02 长距离通勤,会带走你的幸福感、金钱、健康、爱情
首先是通勤成本的提升。
地铁、公交、打车多花的钱都是小事,重点在于你会把耗在通勤上的时间用来消费。那些本该攒下来的工资,就这样随着地铁的前行一去不复返了。
尤其是女性,在通勤路上会花更多的钱,形成所谓的粉红税。
有网友就曾在接近凌晨时在社交平台上感叹「上班后离家近的重要性」,吐槽自己因为漫长的通勤导致自己消费了20倍的日薪来弥补上班的不愉快。
物质之外,通勤时间过长也会危害身心健康。
2017年,剑桥大学等机构对3.4万余名上班族展开的联合调查显示:
通勤在1小时以上的上班族,抑郁几率高出平均水平33%,产生与工作相关压力的风险高12%,每晚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的可能性高46%。
作为刚入职的新人,麻袋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9点左右,住在地铁最后一站的她到家后最快也要十一点。此时煮个泡面再洗漱完,就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只能在睡前争分夺秒刷个朋友圈,在家庭群里回个晚安。
私人时间被无限压缩,她说自己就像个齿轮在不停地转动,但人毕竟不是机器,继续如此的话谁也不能打包票生活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差。
不仅如此,如果你身处亲密关系,处于恋爱或者结婚状态,通勤过长还会影响你的爱情。
瑞典的一项研究发现,通勤时间在45分钟以上的人,五年内离婚率比不需要通勤的人高出4成。
「君住朝阳南,我住朝阳北」的同城异地恋问题可能不大,可是明明住在一起,我下班到家你已经睡了,我起床你又已经上班了。
长此以往,劳燕分飞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03通勤让人痛苦,这里有让它变得更有趣的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有很多方法能缓解通勤的压力,让你在早晨上班和晚上回家时都能感到神清气爽、精力集中,并做好高效工作的准备。
利用你的通勤时间,准备进入你的下一个角色
在家里,你扮演着一种角色。也许你是一名室友、家长、伴侣或者照料者。而在工作中,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在研究通勤对人们的影响时发现,那些利用通勤时间在脑海中切换到下一个角色的人,更不容易受到长时间通勤的负面影响。
2017 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里,行为科学家弗朗西斯卡·吉诺探讨了她开展的一项研究,其结果显示,那些“在上班途中维持一些小习惯(比如在地铁上看新闻)的人,相比那些没有固定习惯的人,会对即将开始的一天更兴奋,对工作更满意,压力也更小”。
通勤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即使你在家工作,上下班只需要走一段楼梯,养成一种早晨特有的习惯还是有帮助的,它可以为你的一天创造一种可控的感觉,让你在早上有所期待。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培训学习请选择听心心理咨询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