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压力的心理反应,个体在外显行为上也可发生某些变化。这是机体为缓冲压力对个体自身的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而采取的应对行为策略,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1、依赖与退化。依赖是当人们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退化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有了退化行为,必然会产生依赖心理和行为,事事处处依靠别人的关心、照顾,而不去努力完成本应自己去做的事情。
2、逃避与回避。逃避与回避都是为了远离压力的行为。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原之后而采取的远离行为。回避是指事先已知应激原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原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的行为。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情绪应激,排除自我烦恼。
3、敌对与攻击。敌对与攻击共同的心理基础是愤怒。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是在某些压力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4、失助与自怜。失助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通常是在经过反复应对不能奏效,对压力情绪无法控制时产生的,其心理基础包含了一定的抑郁成分。失助使人不能主动摆脱不利的情境,从而对个体造成伤害性影响,故必须加以引导和矫正。自怜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其心理基础包含对自身的焦虑与愤怒等成分。自怜多见于独居、对外界环境缺乏兴趣者,当他们遭遇压力时常独自哀叹,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倾听他们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可改善其自怜行为。
5、其他转换行为。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如过度消费,大量饮酒、吸烟,或超量服用某些药物等。他们的这种行为已成为应激行为的反应方式,由此达到转移心理压力或暂时麻痹自己,以期摆脱自我烦恼和困境的目的。近年来很多学者把对健康起不良刺激作用的一切社会因素称为“社会刺激”或“社会应激”。目前广泛使用“生活事件”这一专门名词。
人类不仅需要空气、阳光和适宜的温度,而且需要和睦的社会环境、优化的家庭结构、融洽的人际关系等。人与社会,如同人与自然一样,也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形式进行交流。任何形式的交流都存在量和质以及方式的问题。量的不足或过度、方式的不适宜等,都会造成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不适应,从而产生种种心身危害,构成致病因素。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培训学习请选择听心心理咨询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