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依恋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源自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研究。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其照顾者之间的早期互动模式会影响个体未来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调节方式。回避型依恋是四种依恋类型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对亲密关系的回避和对独立性的强调。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一种信念系统,认为依赖他人是不安全的,最好依靠自己。因此,他们选择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保持情感上的距离,避免表达真实的自我或情感需求,以免遭到拒绝或伤害。
二、四种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被认为是从婴儿期与照顾者的互动中发展出来的,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调节、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依恋理论,他的学生玛丽·艾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其“陌生情境”实验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金·巴塞洛缪(Kim 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恐惧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在情感上稳定,能够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亲密关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持积极看法,能够以开放和信任的态度与人交往。
2、焦虑型依恋:焦虑依恋的个体往往担心被爱的人离开他们,对伴侣的承诺和爱抱有不确定感。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依赖和需要不断的保证。
3、恐惧型依恋的个体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他们往往在想要接近和想要避免亲密关系之间挣扎。
4、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独立和自给自足,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不舒服,会在情感上与他人保持距离。
三、回避型依恋人格形成的原因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形成通常与早期的家庭环境和育儿方式有关,具体有以下表现:
1、情感表达的抑制
在回避型依恋的家庭环境中,表达情感和脆弱性往往不被鼓励或直接被抑制。孩子可能被告知忽略或压抑他们的感受,导致他们学会独立处理情感问题,而不是寻求他人的支持或安慰。
2、照顾者的冷漠或拒绝
如果照顾者对孩子的需求反应冷漠、拒绝或不一致,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信念,认为依赖他人是无效的或危险的。这种经验促使孩子更加依赖自己,避免寻求他人的帮助。
3、鼓励过度独立
在某些情况下,照顾者可能过分强调独立性和自给自足,即使在孩子非常年幼的时候。这可能导致孩子过早地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和依赖。
4、照顾者的不可预测性
虽然这一点更常见于焦虑依恋风格,但如果照顾者的行为极其不可预测,孩子可能会发展出回避型依恋,作为一种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伤害的机制。
5、早期创伤或失落
早期经历严重的创伤或失落,如亲人的死亡或被遗弃,也可能导致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形成。这些经历可能使个体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恐惧,因为他们害怕再次经历失去。
四、回避型依恋人格需要改变吗?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否需要改变,取决于它在个人的生活中造成的影响程度以及个人的幸福感。
回避型依恋在短期内是一种合适的适应机制,但长期来看,它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困难和情感孤立,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个体往往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个人幸福感。
当然,由于依恋类型的形成源于幼年经历,要想改变也是不容易的。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个体可以试着放下内心的芥蒂,打开自己,接纳别人。可以先从结交一个朋友,谈一场恋爱开始。也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固有认知,或通过精神动力学疗法回溯过往,进而重塑认知,改变行为。
心理咨询就选听心教育心理咨询中心,10年老牌机构,专业、私密!咨询预约:1852286809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