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心掏肺的人,往往最后伤心伤肺!

发布时间:2024-07-29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726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倾尽全力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对待别人可谓“掏心掏肺”,但往往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最终落得”伤心伤肺“的下场。

掏心掏肺的真相

掏心掏肺的行为源于一种深切的渴望,那就是被认可和被爱。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渴望亲密关系和情感连接是一种基本需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归属感”的概念,即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掏心掏肺的人,往往在这种渴望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付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爱。

然而,这种无私的付出并不总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中的平衡非常重要。当一个人总是在付出,而另一个人总是在接受,关系就会变得不平衡,甚至变得有毒。接受的一方可能会习惯于这种付出,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忽视了付出者的感受和需求。

过度付出的心理根源

掏心掏肺的人往往有着某种心理根源,这种根源可能来自童年经历或成长环境。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指出,童年时期与父母或照顾者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认可,他可能会在成年后通过过度付出来弥补这种缺失。

此外,自我价值感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通过取悦他人来寻找自我价值。这种行为模式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反馈,但长期来看,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疲惫和失落。

如何平衡付出与自我保护

认识到过度付出的危害后,如何在付出与自我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掏心掏肺的人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学会设定界限。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和约翰·汤森(John Townsend)在《界限》(Boundaries)一书中强调,设定界限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设定界限并不意味着自私,而是意味着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当我们学会说“不”时,我们才真正掌控了自己的生活。

其次,要提升自我价值感。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反思和积极的自我对话,逐步提升自我价值感。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挑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建立更加积极和自信的自我概念。

最后,要学会平衡给予和接受。在亲密关系中,平衡是关键。双方都需要付出,也都需要接受。当我们学会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时,我们才真正建立了健康和谐的关系。

寻找内心的平静

掏心掏肺的人,往往内心深处有着一种不安和焦虑。这种不安源于对失去和被拒绝的恐惧。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焦虑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来应对这种焦虑。

自我觉察是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通过冥想、写日记和与朋友倾诉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内心的焦虑。

自我接纳则是指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在《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一书中指出,自我同情是缓解焦虑和压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自己温柔以待,我们可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

心理咨询预约:18522868098(同微信)。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