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贫穷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困境。然而,在心理学的视角下,真正拖垮一个家庭的,往往不是金钱的匮乏,而是无休止的“内耗”。有些家庭,即便物质条件优渥,成员之间却常年陷入矛盾、指责、冷战、控制甚至精神上的摧残。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人的心理能量被不断消耗,无法真正发展自我,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幸福感。
一、什么是“内耗型家人”?
心理学上,内耗指的是个体因过度的心理冲突、情感拉扯或无效努力而导致的心理资源枯竭。在家庭系统中,“内耗型家人”并不总是表面上冲突不断的存在,他们可能是时刻挑剔的父母、操控欲极强的伴侣、习惯性指责的兄弟姐妹,甚至是表面和善但总让人感到压抑的长辈。
家庭内耗通常表现为:
无论你做什么,家人都能找到问题,从来不肯给予认可和鼓励。
家人强行介入你的决定,甚至否定你的价值观,迫使你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
动辄用“我都是为你好”“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让你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沟通时不回应、不理睬,制造“隐形惩罚”,让人长期处于不安与焦虑中。
家庭内部形成对立阵营,让人陷入无休止的情感斗争。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人的情绪能量被不断消耗,导致焦虑、抑郁、自我怀疑,甚至丧失正常的社交和亲密关系能力。
二、家庭内耗对个人的长期心理影响
1、长期的自我否定,难以建立健康自尊
家庭是个体最早形成自我认知的场所,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批评和指责中长大,他很可能会习惯性地贬低自己,觉得“我不够好”“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尊主要来自于成长过程中他所接受到的反馈。如果一个家庭总是充满否定,那么孩子即便在外界取得成功,也很难真正建立自信。这种自我否定会延续到成年,影响事业、亲密关系以及整体的幸福感。
案例:小艾是一名高材生,从小成绩优异,但她的母亲总是挑剔她的不足:“考95分?为什么不是100?”、“找到好工作了?别人赚得比你多。”成年后,她虽然事业有成,却始终不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因为内心深处,她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2、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家庭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初级学校”,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经历了过度的情感消耗,他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带着防备心理,甚至不自觉地复制家庭的互动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可能会习惯性讨好或迎合伴侣,害怕被拒绝。
在友谊和职场中,他们可能会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缺乏安全感,甚至难以信任他人。
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在依恋理论中指出,早年家庭环境对人的依恋模式有着深远影响。成长于内耗家庭的人,容易形成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在人际关系中感到不安,难以真正信任和依赖他人。
案例:阿豪的家庭从小充满争吵,父母关系紧张,他经常夹在父母之间,试图充当“和事佬”。长大后,他在人际关系中也习惯性迎合他人,害怕冲突,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久而久之,他变得越来越压抑,甚至患上了焦虑症。
3、情绪耗竭,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
如果一个家庭长期处于“高内耗”状态,成员之间的情绪就像一个密闭的负能量循环,最终会让人彻底筋疲力尽,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长期的情绪压抑和焦虑会导致“内在攻击性”,即人们会把愤怒和不满转向自己,表现为低落、自我攻击,甚至产生自毁行为。
案例:小然的父母从不吵架,但家里总是有一种压抑的氛围。母亲总是叹气,父亲永远板着脸,家里任何人有情绪都要“藏起来”。小然成年后,变得极度敏感,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情绪,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4、代际传递,影响下一代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模式具有很强的代际传递性。如果一个人没有觉察和改变,他很可能会无意识地把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带到自己的新家庭中。
被父母情绪勒索长大的人,可能会在未来也用情绪勒索自己的孩子。
在冷漠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会不自觉地忽视伴侣和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高控制家庭长大的人,可能会在未来对伴侣和孩子产生过度的控制欲。
如果我们不主动打破家庭内耗的循环,它可能会像“隐形的诅咒”一样,影响几代人。
三、如何跳出家庭内耗的陷阱?
1、觉察并承认问题的存在
很多人习惯了家庭的内耗模式,以至于认为“这就是正常的家庭关系”。但只有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开始改变。
2、学会设立边界
心理学家南希·莱文(Nancy Levin)指出,健康的家庭关系需要清晰的边界感。学会拒绝、不被情绪勒索、不让家人的负面情绪影响自己,是减少内耗的关键。
3、关注自我成长
即便无法改变家人,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学习心理学、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健康的社交圈,都是减少家庭内耗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方式。
4、适时远离,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庭内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心理状态,适当保持距离,甚至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都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心理咨询预约:1852286809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