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父母:
孩子没考好,他们第一反应不是鼓励,而是责备:“就知道玩!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做家务稍微慢一点,他们就不耐烦:“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真没用!”
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他们直接否定:“别矫情,哭什么哭?”
孩子稍微反驳几句,他们立刻发火:“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这种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指责孩子,否定孩子,让孩子活在“永远不够好”的阴影里。
这就是——“指责型人格”的父母。
指责型人格的父母,不仅影响孩子的童年,还会让孩子的性格、心理,甚至一生的命运,都受到深远的影响。
一、「指责型人格」的父母,有哪些特征?
“指责型人格”不是偶尔批评,而是“把指责当成一种习惯”。
这样的父母,通常有以下特征:
1、习惯性否定孩子,总觉得“你不够好”
孩子考了90分,他们不会夸奖,而是说:“为什么不是100分?”
孩子帮忙做家务,他们不会鼓励,而是挑刺:“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会倾听,而是直接否定:“别做梦了,你行吗?”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哪怕已经很努力了,仍然活在自我怀疑中。
2、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自己工作不顺利,就回家对孩子发火。
和配偶吵架了,就把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自己内心焦虑,就用“责备”来让自己感觉掌控了一切。
但孩子并不是父母情绪的“垃圾桶”,父母的负面情绪,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阴影。
3、控制欲极强,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想选自己喜欢的专业,父母立刻反对:“听我的,不然你以后会后悔。”
孩子想自己做决定,父母立刻打压:“你能决定什么?你还小,听大人的。”
孩子稍微反驳几句,父母就大怒:“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害怕做决定,总是依赖别人。
二、为什么“指责型”父母,总是忍不住指责孩子?
很多父母并不是“故意”伤害孩子,而是他们自己也曾被这样对待过。
1、他们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方式
很多“指责型”父母,小时候也被父母指责、否定过。
他们没有学会如何正确表达爱,所以只能用“熟悉的方式”教育孩子。
2、他们认为“严格=爱”
他们误以为:“只有不断批评,孩子才能进步。”
但事实上,真正能让孩子进步的,是“鼓励+引导”,而不是“打压+指责”。
3、他们自己内心焦虑、不自信
有些父母,本身就活在焦虑里,所以他们对孩子也充满“高要求”和“不耐烦”。
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失败”,所以用“指责”来维持自己的控制感。
4、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沟通”
很多父母,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
他们以为“骂”是最快的方式,但其实,好的沟通,比指责更有效。
三、被“指责型父母”养大的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1、习惯性自我怀疑,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即使长大后,他们仍然很难认可自己,总觉得“我不行”。
他们在工作、学习、人际关系中,都容易缺乏自信。
哪怕取得了成就,他们也会觉得“这只是运气好”。
这种“低自尊”,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过度迎合别人,害怕表达真实想法
他们害怕被批评,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别人。
他们不敢拒绝别人,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他们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感受,害怕被人讨厌。
这种“讨好型人格”,会让他们在亲密关系、职场中,都容易感到痛苦和疲惫。
3、过度敏感,容易陷入“心理内耗”
别人随口一句话,他们会反复琢磨,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久久走不出来。
他们习惯性地“内耗”,总是被焦虑和不安控制。
这种“高敏感”的心理状态,会让他们很难真正放松和快乐。
4、缺乏独立性,害怕做决定
小时候,父母总是替他们做决定,长大后,他们也很难独立思考。
他们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害怕自己做决定会“选错”。
他们在重大人生选择上,总是优柔寡断,害怕承担责任。
这种“依赖型人格”,会让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
四、“指责型父母”,如何改变自己?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指责型”倾向,不要自责,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变:
学会“鼓励式教育”,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而不是被否定。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压力和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总是“替孩子决定”。
多倾听,而不是一味指责,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学会“正向表达”,比如:“你可以试试这样做”,而不是“你怎么这么笨?”
孩子的成长,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但需要“愿意改变”的父母。
心理咨询预约:1852286809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