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
“别哭了!有什么好生气的?”
“这么点小事就发脾气,怎么这么不懂事?”
“再闹就不理你了,看你还能怎么办!”
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这样“失控地生气”,或许只是因为——
他们从来没有被教会“如何正确表达愤怒”。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但如果孩子不会正确表达,就容易变成攻击、失控、甚至伤害自己和别人。
一、孩子“失控地生气”,往往并不是故意的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太不懂事了。”
但事实上,孩子发脾气,不是因为他们“故意”要闹,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情绪。
1、孩子的“情绪控制中心”还未成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部分(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成熟。
对于3-7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根本没有能力“自我冷静”。
当他们感到愤怒时,他们的大脑会迅速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让他们直接用哭、喊、打人等方式发泄情绪。
他们不是“不想控制”,而是“还不会控制”!
孩子发脾气,是他们在“向家长求助”,希望你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压制他们。
2、他们不会表达,只能用“哭闹”代替
有些孩子生气了,不会说“我很生气”,只能用哭闹来表达不满。
有些孩子觉得委屈,但不会说“我觉得不公平”,只能用摔东西来引起关注。
有些孩子害怕被拒绝,但不会说“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只能用大喊大叫来表达抗议。
当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情绪时,他们只能用“行为”来表达。
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阻止,而不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表达,他们的情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3、他们的愤怒,很多时候是在“模仿大人”
如果家长在生活中容易发脾气,孩子也会学着用“吼叫、生气、摔东西”的方式表达不满。
如果家长遇到问题时是“冷暴力、沉默、不沟通”,孩子也会学着用“闷气、不说话”来表达愤怒。
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大多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好好生气”,你首先要成为“情绪管理的榜样”。
二、如何教孩子“好好生气”?
“好好生气”不是不生气,而是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愤怒,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
1、告诉孩子:“生气是正常的。”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脾气,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但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生气是不对的”,从而压抑情绪,甚至变得敏感、讨好型人格。
正确的做法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们知道:“生气没有错,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表达。”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没关系,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
“你可以生气,但你不能伤害自己或别人,我们可以一起想个办法。”
2、给孩子“替代性表达方式”,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愤怒
孩子发脾气,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发脾气”,而是他们“除了哭闹,别无选择”。
你需要教他们“正确的替代方式”,让他们知道,生气时可以这样做:
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哭闹 :
“你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生气?”
“你可以说‘我不喜欢这样’,而不是用哭的。”
用肢体宣泄,而不是摔东西 :
“如果你生气了,你可以捏紧拳头,或者大声说‘我很生气’。”
“你可以深呼吸5次,或者去拍一拍枕头,而不是摔玩具。”
学会“冷静区”,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
“如果你生气了,可以去我们的‘冷静角’待一下,等你准备好再来说。”
“你可以画一张‘生气的脸’,然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当孩子学会了这些“替代性表达方式”,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会越来越强,脾气也会越来越稳定。
3、让孩子学会“共情”,理解别人的感受
有时候,孩子生气,是因为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
你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情绪。
比如,孩子和朋友吵架了,你可以这样引导:
“如果你的好朋友对你大喊大叫,你会有什么感觉?”
“如果你是他,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
比如,孩子生气时摔门,你可以这样说:
“你摔门的时候,我吓了一跳,我觉得有点难过。你可以用别的方式告诉我你生气了吗?”
当孩子学会“共情”,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会提升,不会轻易用“攻击性行为”来表达愤怒。
三、写在最后
孩子需要的,不是“压制愤怒”,而是“学会情绪管理”。
愤怒不是问题,不会表达愤怒才是问题。
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都是他们在“学习如何处理情绪”。
家长的任务,不是“让孩子不生气”,而是“教会孩子好好生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请不要简单地责备、威胁、恐吓,而是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学会——
语言表达,而不是哭闹。
用行动冷静,而不是摔东西。
用共情理解,而不是攻击别人。
当一个孩子学会了“好好生气”,他也就学会了“好好生活”。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