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实操 | 青少年咨询中,如何协调来访者与父母的不同诉求?

发布时间:2025-08-13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93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一、青少年咨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咨询模式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青少年咨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咨询模式。与成年人自主来访不同,大多数青少年是由父母带来咨询的,甚至有些青少年在最初是被迫配合的。

家长通常是咨询的发起者和支付方,他们对咨询的目标和过程有着强烈的期待与关注,而青少年本身则有自己独立的情感体验、心理诉求与成长困惑。

心理咨询师在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往往处于“夹心层”的位置,既要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与尊严,又要回应家长的知情与参与需求。

这种三方关系常常构成咨询中的张力源,处理得当,能促进良好的咨询效果;若处理失衡,则可能导致信任破裂、咨询终止甚至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系统的理论理解、灵活的关系处理能力与清晰的伦理判断,才能在青少年咨询中有效协调来访者与父母之间的不同诉求。

二、青少年与父母的心理需求存在天然张力

青少年是一个正在经历身心剧变的特殊群体。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认知、情绪与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处于快速变化之中,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增强,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他们可能会质疑权威、反抗父母、追求认同,同时又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和自我价值迷茫等问题时感到无助。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对于心理咨询的态度也可能是复杂和矛盾的——既希望有人倾听,又害怕被评判;既渴望改变,又抗拒干预。

而与此同时,父母往往从“问题行为”的角度看待孩子,关注的是孩子的“异常”表现,比如厌学、沉迷网络、情绪低落、社交退缩等。

他们希望心理咨询师能“修复”孩子,尽快看到可见的进步。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期待,与青少年以“表达与理解”为核心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

这种张力首先体现在对“问题”的理解上。家长通常以成人视角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常,而青少年则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看待问题本身。比如,父母觉得孩子“情绪不稳定”,但孩子可能是在长期被忽视、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形成了抑郁或焦虑的状态;父母认为孩子“叛逆不听话”,而孩子的内心可能是在呼喊“你们根本不理解我”。

其次,家长和孩子对咨询目标的期待也往往不同。家长希望通过咨询让孩子“变得正常”“听话”“成绩提高”,而青少年可能只想找一个安全的空间表达真实的自己。

再者,在保密性问题上,家长往往要求全面知情,而青少年则极度珍视自己的隐私,担心咨询内容被泄露会引发更多冲突。这些差异如果不被妥善处理,很容易引起三方的不信任,甚至导致咨询关系破裂。

三、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需要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首先,咨询师必须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既不站在家长一方,也不完全迎合青少年的立场,而是尊重每一方的感受与期待,努力理解他们的观点背后深层的情感与需求。其次,咨询师需要成为关系的桥梁,协助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打破误解与对立的模式。再次,咨询师还要扮演家庭系统协调者的角色,帮助家长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家庭因素,引导他们调整教养方式与沟通方式。最重要的是,咨询师必须坚守伦理底线,尤其是在保密原则上,在尊重青少年隐私的同时,也要在特殊情况下履行法律与伦理责任,如当涉及自伤、自杀或被虐待的风险时,必须适当告知并保护当事人安全。

在具体操作层面,初始访谈阶段是建立三方信任的关键时刻。许多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会安排父母与青少年分别进行交流,既听取父母的观察与担忧,也给予青少年一个不受干扰的表达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向双方明确咨询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保密制度及其例外情况,比如当孩子有明显的危险行为倾向时,咨询师有责任与家长沟通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咨询师也可以与青少年协商出一套“可商量的分享范围”,让他们感受到控制感,减少对咨询过程的抵触情绪。对于家长,则需要强调:心理咨询并不是“修理孩子”,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他们的角色不是监督者,而是支持者。

在咨询目标的设定上,咨询师应尽可能引导三方达成共识。家长的期待可以被理解为“外显目标”,如改善孩子的情绪问题、提升学业动力等;而青少年的诉求往往是“隐性目标”,如被理解、被尊重、获得情绪支持等。咨询师可以通过访谈和评估,整理出一个兼顾双方诉求的“共同目标框架”,比如,“提升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家庭沟通氛围”、“帮助孩子找到内在动力”等。这类目标既回应了家长的现实关切,也尊重了青少年的主观需求。

在咨询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与青少年建立关系,是能否深入干预的前提。青少年对成年人尤其是“专业人员”往往持防御甚至敌对态度,因此,咨询师需要表现出真诚、尊重与接纳,避免使用评判、说教的语气。可以通过游戏、绘画、写作、隐喻等非直接性的方式,帮助青少年逐渐放下防备,表达内心体验。对于那些拒绝沟通的青少年,咨询师可以先从建立安全感入手,不急于追问问题,而是关注他们的兴趣、日常生活,逐步引导他们探索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选择权和控制感,比如可以决定是否谈某个话题、是否中断会谈等,也能增强他们的参与意愿。

与此同时,家长工作也是青少年咨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家庭中存在代际沟通障碍,父母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解,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咨询师可以通过单独的家长会谈或家庭治疗,引导他们看到自身在家庭互动中的角色与影响,帮助他们学习新的沟通方式,比如非暴力沟通、积极倾听、表达感受而非指责等。在一些情况下,咨询师也可以推荐家长参与家庭教育课程,系统学习儿童心理与教养知识。当家长逐渐从“控制者”转变为“支持者”,亲子关系中的张力也会逐步缓解。

在咨询的中后期,若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误解与冲突明显改善,咨询师可以安排三方会谈,协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此类会谈需要严格的结构与规则,比如“轮流表达”、“不打断”、“用‘我’来陈述感受”等,以避免情绪升级。在会谈中,咨询师可以使用“角色互换”等技术,让父母和孩子体验彼此的感受,从而增进共情与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促进家庭沟通,也能增强青少年的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

四、咨询过程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伦理与法律问题必须时刻被咨询师牢记。尤其是在涉及保密边界、自伤风险、性侵举报等方面,咨询师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事,确保未成年人的安全和权益。

对于家长的知情请求,咨询师可以采用“逐步协商”的方式,既不完全拒绝,也不无条件同意,而是在尊重青少年意愿的基础上,协助他们主动决定哪些内容可以共享。这样既维护了青少年的信任感,也回应了家长的基本知情权。

听心教育心理咨询师实操班招募中,3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全程带领,让你从心理小白成长为可独立做个体心理咨询的合格心理咨询师,课程咨询:18522868098 (同微信)。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