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社交恐惧有哪些表现?
我们的心理咨询师曾接待过这样一个来访:
一个被妈妈带来咨询的小男孩——7岁的明明。他成绩不错,也很懂事,但在学校从来不举手发言,不和同学玩,甚至老师提问他都会低头不语、满脸通红。一旦遇到集体活动,他就找理由请假,或者哭闹不愿去。
这就是典型的社交恐惧。
孩子社交恐惧的具体表现:
不敢在人前说话、表演;
害怕被别人注视或评价;
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极度紧张;
遇到社交场合会提前焦虑、逃避;
表面上“乖”,其实内心紧张得不行。
很多时候,孩子不会直接说“我害怕交朋友”,但他们会用行为告诉我们:“我不想去”、“我肚子疼”、“我太累了”……这些都可能是社交回避的信号。
二、孩子为什么会产生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它通常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天生气质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别人更敏感、更谨慎。他们对新环境、新人会本能地退缩,这是所谓的“行为抑制型”气质。
这种孩子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和陌生人。
2、教养方式
父母如果平时控制欲强、爱批评、常说“别出丑”“别人会笑话你”,会让孩子逐渐对社交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
过度保护也会让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还是依赖爸妈安全。
3、负面经历
被老师批评过、在众人面前出丑过、被同学嘲笑过……这些经历在孩子心里埋下“怕被看见”的种子。
时间久了,他们就会主动回避一切可能“出糗”的社交机会。
三、心理咨询能帮上什么忙?
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我家孩子这样,心理咨询能不能改善?
答案是:可以,而且越早越好。
心理咨询并不是“坐着聊天”那么简单。我们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步建立社交信心,减少焦虑。
常见的咨询方式有:
1、认知行为疗法(CBT)
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孩子调整“脑袋里的想法”。
比如:
把“我说错话大家会笑我”换成“就算说错也没关系,大家都可能犯错”;
把“我不行”换成“我可以试一试”。
我们还会做很多小练习,从“在咨询室里和老师打招呼”,到“在班里和同桌说一句话”,一点点往前走。
2、游戏咨询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我们会通过绘画、沙盘、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在游戏中表达情绪、排解压力、建立勇气。
有时候,一个在沙盘里勇敢打败怪兽的孩子,会在现实生活中也多了一分自信。
3、团体咨询
有些孩子在小组中更容易打开心扉。和同样“怕生”的伙伴一起练习说话、玩游戏,孩子会发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这种“同伴力量”有时候比成人说教更有效。
4、家庭咨询
心理咨询师也会和家长一起工作,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了解:
该怎么回应孩子的恐惧;
如何鼓励,而不是逼迫;
家庭沟通中有没有让孩子焦虑的模式。
四、案例分享
案例1:从“沉默”到“举手发言”的小宇
小宇10岁,来咨询时连和我打招呼都不敢。但他很聪明,学习很好,就是不敢在课堂上说话。
我们用了6次认知行为疗法,从认识“害怕”的情绪开始,到教他深呼吸放松,再到模拟课堂发言……慢慢地,他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后来他妈妈告诉我:“他居然主动报名当小组长了!”
案例2:小女孩的“社交小目标”
小雅9岁,社交恐惧很严重。我们定了一个“社交小目标表”:
第1周:向一位同学微笑;
第2周:和一位同学说“你好”;
第3周:尝试和别人一起玩10分钟……
每完成一个目标,她就可以在“勇敢树”上贴一颗星星。
半年后,这棵“勇敢树”枝繁叶茂,小雅也成了班上的“小主持人”。
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