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自伤自残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5-09-25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94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一、什么是自伤自残行为?

自伤自残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对自身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常见的方式包括:

用刀片、剪刀或其他物品划伤皮肤;

用头撞墙;

用指甲抓挠皮肤直至出血;

故意烧伤、咬伤自己;

故意撞击、敲打自己的身体。

自伤自残行为和心理问题密切相关,是自杀风险的重要警示信号,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二、孩子为什么会自伤?

1、情绪调节困难

很多青少年因为情绪表达能力有限,当他们感到愤怒、悲伤、羞耻、孤独或压抑时,无法通过言语或其他健康方式表达,便可能转向自伤作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我不知道怎么跟人说我有多难受,但划一下手臂,我能感觉自己还活着。”

这不是个别孩子的想法,而是很多自伤青少年的内心写照。

2、内在痛苦的外在化

一些孩子遭受过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性侵犯、亲人离世等创伤事件,难以承受内心的痛苦,于是通过对身体的伤害来表达或“惩罚自己”。

3、寻求关注与帮助

部分孩子希望通过自伤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特别是父母、老师或同伴的关心。尽管这种方式不健康,但对孩子而言,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求救”方式。

4、同伴影响与模仿

在网络社交时代,部分平台上存在“自伤文化”,一些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伤照片或故事,形成了负面的模仿效应,尤其是在缺乏心理抗压能力的孩子中传播迅速。

三、家长常见的误区

1、误区一:认为“孩子只是想博关注”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自伤后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想吸引注意力?”、“是不是在作?”、“别理他就好了。”这种认知容易让孩子的情绪被忽视,问题进一步恶化。

正确做法: 关注孩子的情绪本质,而不是行为表象。哪怕是“博关注”,那也是一种“求助”的方式。

2、误区二:暴力制止或辱骂指责

一些家长在看到孩子自伤后情绪失控,可能会说出“你疯了吗?”、“你要是再这样我就把你送精神病院!”这类话语只会加重孩子的羞耻感和孤独感。

正确做法: 保持冷静,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是情绪困境,用关心代替指责。

3、误区三:忽视问题,选择逃避

有些家长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过一阵子就好了”、“别让邻居知道丢人”。这种回避态度可能导致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正确做法: 面对问题,积极寻求帮助,不要因为面子问题放弃孩子。

四、家长应该怎么做?

1、保持冷静,控制情绪

当发现孩子自伤时,家长的第一反应非常关键。请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不责骂、不威胁、不讽刺;

稳住自己的情绪;

用平静、关心的语气与孩子沟通。

可以说:“我看到你手上有伤,我很担心你,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可以一起谈谈。”

2、建立安全环境

收起尖锐物品或可能导致伤害的工具;

观察孩子情绪波动的时间、地点、诱因;

保证孩子的作息规律,避免长时间独处。

3、学会倾听,不急于讲道理

很多家长习惯于讲道理:“你这样做解决不了问题”、“你这样会毁了自己”。但在孩子情绪低谷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教育。

倾听技巧:

保持眼神交流;

不打断、不评价;

适时回应:“我理解你很难受”、“你愿意多说说吗?”

4、与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链接

家庭氛围对心理健康影响巨大。请尽量做到:

每天花时间与孩子沟通,不仅聊学习,更要聊生活、兴趣、情感;

多鼓励和肯定孩子,减少责备和比较;

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他们一定的自主空间。

5、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

自伤频率增加、伤害程度加重;

表现出强烈的抑郁、绝望或自杀意念;

拒绝社交、退学、失眠、进食障碍等明显功能损害。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情绪调节的方式,也能帮助家长调整养育方式,形成良性循环。

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