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孩子的情绪,是他们的“第一种语言”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爸爸,我怕黑。”
“我讨厌弟弟!”
这些话,在很多父母听来,也许只是孩子的“无理取闹”或“情绪化”。于是,常见的回应是:“别胡思乱想!”“你是男孩,要勇敢!”“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
但我们是否意识到,每一句被轻视的表达,背后都藏着孩子最真实的情绪与需求?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情绪就是他们的语言。”而当孩子开口表达情绪时,是他们在用尽全力告诉我们:“我需要你理解我。”
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这些“情绪语言”,将深刻影响ta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信任,也将潜移默化地塑造ta成年后的性格底色。
02 父母的回应,隐藏着爱的温度
情绪教育的第一课,始于家庭。一个孩子是否能够健康地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取决于父母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安全的情绪空间。
1、接纳情绪,而不是否定
很多时候,当孩子哭了、闹了、发脾气,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别哭了!”、“你怎么又生气了?”、“这点小事至于吗?”
但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一个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哭泣,并不是“矫情”,而是失落;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而发脾气,不是“脾气不好”,而是挫败;一个孩子因为朋友不跟他玩而沉默,不是“玻璃心”,而是孤独。
如果父母总是急着纠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先接纳他们的情绪,孩子就学会了压抑,而不是表达;学会了隐藏,而不是信任。
2、命名情绪,而不是忽略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情绪命名”的概念。他认为,当我们帮助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他们才有能力“控下来”。
比如说:“你现在是不是很委屈?”、“你是不是因为被误会了而难过?”、“你是不是觉得不被理解了?”
这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是在帮助他们建立情绪词汇库,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3、陪伴情绪,而不是控制
一个真正“懂孩子”的父母,往往不是最会讲道理的,而是最会陪伴的。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个安静的拥抱,一句温柔的“我在这里”,一个愿意蹲下来倾听的眼神。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共情”:不是同情,也不是同理,而是“我在你的情绪里,陪你一起走过这段路”。
03 情绪处理方式,塑造性格的深层结构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总是被压抑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是一个不敢表达需求、总是讨好别人的人;或许是一个一旦受挫就爆发、缺乏安全感的人;又或许是一个情绪冷漠、与人保持距离的人。
相反,一个从小被允许表达情绪、被理解、被接纳的孩子,会更容易发展出以下性格特质:
自信:因为他的情绪被尊重,他知道自己是被爱的。
稳定:他学会了调节内心风暴,不轻易崩溃。
独立:他能识别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依赖他人认同。
共情:他被理解长大,自然也懂得理解别人。
案例一:从“小哭包”到“情绪管理高手”
小诚是我朋友的儿子,从小情绪敏感,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哭。但朋友从不嘲笑他,而是轻声问他:“是因为小汽车坏了很伤心吗?”、“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每次小诚哭,朋友就抱着他,让他哭够,然后再一起想办法。
如今,小诚已经上小学。他不但不再动不动就哭,还常常安慰同学:“没关系,哭一会儿就好了。”——这就是情绪被接纳后的力量。
案例二:从“好脾气”到“情绪压抑者”
另一位家长,总是教育女儿“要听话”、“不能生气”、“不能顶嘴”。这个小女孩从不哭不闹,成绩优异,乖巧懂事。可是在青春期,她开始出现焦虑、失眠、暴饮暴食等问题。
心理咨询中,她说:“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我怕说错话就没人爱我。”她把“情绪”藏得太深,连自己也看不见了。
04 父母情绪素养,是孩子的情绪起跑线
我们想要孩子情绪稳定、温和有礼、懂得换位思考,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们是这样的人吗?
一个情绪暴躁的父母,很难养出耐心的孩子;一个冷漠压抑的家庭,很难孕育出温暖的性格。
1、父母的情绪模式,孩子在复制
如果你经常在孩子面前吼叫、摔门、生闷气,孩子就会学会用“情绪攻击”来处理问题;
如果你总是把事情憋在心里,从不表达不满,孩子也会学会“情绪逃避”。
我们以为孩子不懂,其实他们在用“心”观察我们的一言一行,并默默内化。
2、情绪管理,是父母的修行
情绪管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父母也会累、会烦、会崩溃,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为孩子,成为一个更温柔、更有耐心、更懂爱的人?
当你忍不住想发火时,试试深呼吸三秒;当你觉得孩子“太难带”时,试着抱抱他,告诉他:“爸爸妈妈也有点累,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你在孩子面前的每一次自我调节,都是在教他:情绪是可以被理解、被接纳、被安抚的。
05 给父母的五条建议,陪孩子走好情绪这段路
1、尊重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标签ta
别说“你就是爱哭鬼”、“你太敏感了”、“你怎么这么难带”。用描述代替评判,用理解代替批评。
2、创造安全的情绪表达环境
让孩子知道,不管ta是开心、难过、生气、害怕,都可以坦然地告诉你,而不被嘲笑或惩罚。
3、每天留出“情绪对话”时间
睡前聊一聊今天最开心和最难过的事,即使只有五分钟,也能建立深层的情绪连接。
4、用故事和绘本教孩子认识情绪
很多绘本和动画片,都是很好的“情绪教育辅助工具”。通过角色代入,孩子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情绪。
5、别急着解决问题,先处理情绪
当孩子哭着告诉你“我成绩考砸了”,别一上来就说“你下次努力点”。先抱抱ta,说:“你是不是觉得很失望?我知道你很努力了。”等情绪被安抚,再谈方法。
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