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家里横,外面怂:一种隐藏的性格模式
小峰是典型的“家里横,外面怂”的孩子。
在家里,他发脾气、摔玩具、跟妹妹争抢零食,甚至有时会用言语顶撞妈妈;可一到学校,他却变得异常安静,老师提问从不举手,别的小朋友抢他玩具也不敢反抗,有时甚至被欺负了也不告诉老师。
这种反差让人困惑: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像个“小霸王”,一出门却像“小绵羊”?
很多父母以为,这是孩子天生的性格——“胆小怕事”、“不合群”、“不够男孩子气”;但其实,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的家庭问题,尤其是父亲角色的缺失或扭曲。
02 父亲,是孩子性格的隐形雕刻师
有人说,母亲决定孩子的情绪温度,而父亲决定孩子的世界广度。一个孩子是否自信、是否敢于表达、是否有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来自父亲的影响。
而像小峰这样“家里横、外面怂”的孩子,往往有以下几种家庭背景:
1、父亲过于强势,孩子在家中形成对抗性
强势父亲常常以“训导”、“管教”之名,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羞辱、贬低孩子的能力。他们很少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只知道用命令和压制来掌控局面。
孩子在日复一日的压抑中,形成了两种极端反应:
对弱者强横:在家里,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妹妹,他终于有了“发泄”的通道;
对外界退缩:而一旦面对外部压力,他的内心早已被父亲的“强大”压得喘不过气,只能选择逃避和退让。
家里是他唯一能“释放”的地方,外面则是他最怕的战场。
2、父亲长期缺席,孩子缺乏安全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伪单亲”家庭——父亲虽然在家,但精神上早已缺席。他不和孩子沟通,不陪孩子玩,不参与教育,只在关键时刻“出面镇压”。
这样的父亲,给不了孩子真正的依靠,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引导,在外界面前没有底气,也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他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情绪,更不懂如何建立边界,于是只能在家中胡闹、在外面躲藏。
03 父亲的“强大”,不等于怒吼与控制
很多父亲误以为,自己“强大”的表现就是一嗓子吼过去,孩子立刻老实下来;是“我说一不二”,孩子就能学会规则;是“我挣钱养家”,就履行了全部责任。
但真正的强大,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能让孩子在你身边感到安心、被理解、被引导。
真正的父爱,不是威压,而是引路。
强大的父亲,是孩子的靠山,不是山压着孩子。
你可以坚定地告诉孩子“这样不对”,但你也要耐心地说“为什么不对”。
你可以对孩子说“要坚强”,但更要教他“怎么坚强”。
你可以让他承担后果,但不能让他独自背负羞耻。
父亲的角色,不是一个“恐惧制造者”,而是一个“世界引渡人”。
04 父亲如何改变:从“吼叫者”变成“陪伴者”
如果你也曾因为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而把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如果你也曾以为“男人就该硬气”,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软弱;那么,也许是时候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角色了。
1、降低音量,提升理解力
不要总是用“吼”来教育孩子。你可能以为这样更有效,但其实孩子只会“怕你”,不会“服你”。
学会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你在想什么?”
孩子的很多“坏行为”,只是他们不会表达的情绪。
2、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
当孩子被欺负回来,不要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没用?”
而是说:“你当时是不是很难受?你想过怎么面对他们吗?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好吗?”
你不是在“指责”他,而是在“陪伴”他成长。
3、多一点陪伴,少一点命令
陪孩子打球、拼积木、看书、骑车……这些看起来“没意义”的时光,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
他们从这些日常互动中,学会了信任、勇气、责任和边界感。
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