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孩子的坏想法会导致坏行为吗?

发布时间:2022-06-01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249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性蕾期(phallic stage)。也被称之为俄狄浦斯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性别的意识。他们开始变得更愿意跟异性的父母跟亲密,同时会对同性的父母显现出排斥心理。

固结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后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就是“恋母”,同时会同同性父母竞争异性父母,并产生攻击欲。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的解决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性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因此形成这种心理:我可以成为同性父母的样子,长大了去找和异性父母像的异性。

所以说性蕾期充满爱恨情仇,那种弑父娶母的心态听起来让父母不寒而栗,但3岁的孩子认同感刚刚萌动,并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有些孩子在这个阶段甚至会对父母说出“恨”,“去死”之类的话语,但是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只是希望父母离开一下。

3岁的孩子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也不会去想象别人内心的感受,除了他自己的感受外,一切都不重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多么的强烈,不容易跳出自己的世界。同情、认同他人、超越自发的爱、对生命的珍视,对破坏行为道德批判都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结果。

孩子从一种破坏中得到乐趣(多数孩子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但这种以破坏为前提的乐趣必须受到父母的责备,如果父母不去责备,孩子就没有理由放弃乐趣。道德就不会顺利的发展出来。要让孩子放弃施虐的乐趣,不能只靠批评,而且要让孩子发现放弃破坏行为能让自己得到父母的爱和赞同,而这些能给他带来更大快乐,通过内化父母的标准,他应得更像父母,并形成对父母的认同。

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认同的过程,孩子知道超越自我限制的能力,能感受别人感受构成认同的一个方面;另外他还要接纳他人的自我,以完善自己的人格。吸收他人的人格特点并成为自己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这个他人最早就是父母)就道德发展来看,孩子所爱的人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被孩子所接受,并成为孩子人格中的一部分,这也是认同。

4岁的孩子会被自己的坏想法吓到,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极其真实,害怕自己去做那样的事情,分不清楚想象和现实。这是因为儿童自传记忆的发展。自传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儿童的自传式记忆在3岁以后才有一定的准确性,而其准确性在随后的整个幼儿期逐步缓慢地提高。但幼儿对于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被误导,他们会认为一些虚构的事情或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了。

但当一个孩子5岁的时候他会说:你只是想去做坏事,你不会伤害到别人,但你如果真的去做了,你就伤害到别人了。这时孩子明白想法和做法不是一回事。思维萌芽开始发展,开始深入的去感知和体察身边的人和事。父母在此时要注重对孩子规则意识的教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